P2P行业纠纷加剧,电子合同已成重要证据

文章发布于:Jan 22, 2018

2017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北京金融局、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召开了“P2P网络借贷中司法审判、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新闻通报会,通报了该院及辖区内法院受理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纠纷的审理情况。在通报中,有一组数据特别引人注目——2015年年初至今,北京三中院及辖区法院共受理P2P纠纷案件两万余件。其中,2015年受理案件仅二三十件,但2016年开始爆发,2017年则达到了15000余件的高峰水平。3年内翻了500倍,疯长的P2P网贷新型纠纷成为法院审理新难题。

对此,北京三院指出了审理困难集中在于司法上对于电子证据的审查和认定经验不足。P2P网贷平台与传统借贷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的是电子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容易对电子合同的真实性、效力及电子证据证明力产生质疑。也对法官裁判和认定电子证据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受部分媒体影响,有不少网贷平台都对电子合同存证存在误解,简单以为这只是一种【备份】,旨在当平台跑路时,留有电子合同数据存档。

事实上,对于平台来讲,电子合同存证,不是简单的备份而已,它是能让普通电子合同数据转变为合规电子证据的重要手段,也是法庭上,应对各类针对电子合同的真实性、效力及电子证据证明力质疑的有力凭据。毕竟是在自家平台上签出的合同,平台方想要自证清白其实并不容易,引入了中立第三方电子合同存证,此项问题不攻自破。

同样,对于P2P电子合同的另一大主体——投资人来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看清楚借款人

对于个人借款,投资者要注意核对电子合同上的借款人和借款信息(如身份证号码等)是否与标的披露的信息一致。如果出现信息不一致的情况,那就要小心了,至少要问问平台是怎么回事。

对于企业借款,投资者要注意借款企业的名称和组织机构代码等信息,最好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一下该企业是否真实存在,降低遇到假标的可能性。

至于平台,投资者要核对电子合同上显示的公司是否就是所投平台的运营主体。而对于投资人自己的信息,则要核对清楚姓名以及身份证等信息。毕竟万一以后发生纠纷闹上法庭,才发现投资人信息和自己的不符,能找谁说理去呢。

2、注意借款金额和期限

借款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总借款金额、借款期限、借款期间、借款利率、借款用途。简单来说,就是看一下借款人或借款企业一共要借多少钱,从什么时候开始借,借多久,整个借款周期按利率多少来付息,以及借钱来干什么。

对于投资人来说,需要把注意力重点放在借款金额和期限上。企业借款金额是否超过100万、个人借款金额是否超过20万,如果是的话就要注意投资风险了,毕竟这是违反政策要求的。

借款期限与标的信息显示的借款期限是否一致,如果电子合同中的借款期限较长,说明平台出现了期限拆标的情况。

借款人还款时间和投资者回款的时间不一致,平台一旦没办法使用自有资金保持回款的稳定性,就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这将会带来极大的风险。

3、注意还款时间

还款计划需要关注的地方也不多,主要关注每期的还款日期和实际的到账时间。每期的还款日是指借款人需要按时回款的日期,而实际的到账时间是指投资者收到回款的日期。

投资者需要关注合同中是否有标明实际到账时间是什么时候,以及如果回款日刚好是节假日的话会怎么处理。

最后,建议大家在每次投资后都将电子合同下载并备份,一般电子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否则平台一旦跑路顺便把官网的信息清空,即使想要维权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追回本金的希望就更渺茫了。